吸收知識的手段:撰寫筆記作為你的黃色小鴨

Yuren Ju
Jun 5, 2022

--

軟體工程師經常有一種共同經驗,當工作遇到問題,正詢問另外一個人時,有時講著講著突然就想到要怎麼解決了。這個過程其實是解釋問題時,為了要讓另外一個人理解問題,自己需要重新組織了關於這個問題的相關知識,很多時候在這個階段就會因為重新組織思考過而自行找到答案了。

為了要自己也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想清楚一件事情,軟體工程師流傳一個方法是可以在桌上擺一隻黃色小鴨的玩偶,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跟他講解,這樣就可以不用有另外一個人聽你說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重新思考問題了。

吸收知識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有時候我們在閱讀書籍、網路文獻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看懂了,但是經常過一段時間又有人提起相關的事情,通常我們不能夠很快把閱讀過的資訊拿來使用、提出建議,可能需要反覆在網路上查詢、跟別人解釋過後,這段知識才會真的被自己吸收,在相關問題發生時可以想起這些知識並且應用。

寫文章、演講,或只是經常跟另外一個人分享知識都是很好的吸收知識的方式。寫過文章或演講後,對特定的知識的掌握程度會大幅度的提升,但通常都要花費大量時間閱讀與準備。根據準備的主題範圍可能會需要花上幾天甚至更久的時間。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面對人群或是網路上的互動。

所以這邊要講的是另外一種很不錯的方式:透過撰寫筆記的方式來重新組織與理解知識。當你針對你有興趣的主題寫筆記時,你自己會需要重新思考過一遍這個知識並且在腦中重新消化咀嚼。當完成筆記的同時,這個筆記將會成為這個過程的副產品,而真正主要的產物則是你在腦中的思考過程,讓你更深度的了解這個知識。

筆記只是副產品,真正的產物是你腦中思考咀嚼後內化的知識。

這種寫筆記的方式就像是問問題時候的黃色小鴨,你不需面對其他人的評論指教,但是卻有一樣的效果可以協助你理解知識。

如果你也打算嘗試這樣的方式吸收知識,你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文章《如何組織與吸收知識 — 魔改 Zettelkasten 筆記法》,而本文則敘述了部分《卡片盒筆記》所提及的撰寫筆記方式。

首先,我建議只作你自己有興趣或是覺得重要的筆記,不要作你沒興趣的筆記。因為作筆記這件事情需要有內在的原動力持續的進行下去,如果你想硬啃一些你沒興趣或是覺得沒用的知識很難一直持續作筆記下去。

撰寫筆記的範圍盡量不要過大,否則就跟寫文章一樣了需要花費的時間太長。我自己寫一篇筆記的時候會預估這篇筆記的閱讀時間不要超過五分鐘,如果要超過五分鐘,就考慮是否要拆成數篇筆記,不過如果真的不能拆那也不用勉強,畢竟是作給自己看的筆記。

下筆時,如果你有其他參考資料比如說書籍或是網路文章,不要只複製貼上或抄寫一遍,而要閱讀完畢後在腦中思考一次,重新用自己的話重新寫過一次。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的主產物是重新思考的過程,而如果沒有重新思考過那只是把別人的資訊謄寫一遍,並不會有太多思考過程可以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接著這篇筆記要假設另外一個已經有概略背景知識的讀者,從頭到尾閱讀就可以明白這篇筆記所要傳達的想法,雖然這個讀者很有可能就是自己,但是這樣的假設可以讓筆記可以獨立的存在,並且未來回來重讀時可以快速的重新回想起這篇筆記所包含的知識,所以寫完之後重新閱讀一下確保這件事情。

寫完之後,思考這篇筆記自己有沒有什麼疑問、不同意的地方或是任何的想法,並且也紀錄在筆記裡面。我自己紀錄筆記的時候會有一個「問題」的章節放這些東西。

最後,當你寫超過一篇這樣形式的筆記後,寫完之後仔細思考一下有沒有跟這篇筆記相關的筆記,並且也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對我來說經常會連結到一些我從來沒想過的筆記,這些被探索到的新連結通常會讓我滿驚喜的。

我使用 Obsidian 撰寫筆記,我在紀錄一篇這樣的筆記時,會使用這個樣板:

---
alias: []
---
# Todo
- [ ] 思考這篇永久筆記你覺得有趣嗎?重要嗎?有趣或重要的點在哪裡?答不出來就不要記
- [ ] 寫上文獻筆記的參考
- [ ] 補充上下文的脈絡後,用自己的話轉述寫成一篇筆記
- [ ] 重新閱讀一次,確認整篇筆記只要了解概略背景知識就可以讀懂
- [ ] 思考這篇筆記自己還有什麼衍生的疑問,有什麼不同意的地方?寫下來
- [ ] 打開 local graph 並且把深度開成 2,並且把範圍限定成 path:Slipbox
- [ ] 思考這篇筆記跟目前卡片盒裡面的有什麼關聯
- [ ] 檢視 graph 裡面有沒有出現一些有可能有關聯的筆記
- [ ] 把已經擷取完內容的文獻筆記移動到 Archived 目錄
- [ ] 寫完後刪除待辦事項包含標題
# Content# Question
-
# See Also
-
# Reference
-

你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格式修改成適合自己的格式,因為待辦事項一節寫完後會刪除,完成筆記的樣子則如下例是「意志力」的筆記:

---
alias: [自我耗損, ego depletion]
---
人們原本一直以為意志力是種性格的展現,而不是一項資源。但是現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了解到意志力就跟肌力一樣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會快速耗盡,而且需要時間回復。透過訓練可以加強到某種程度,但是幅度有限。但是作有趣的事情並不需要消耗意志力。# Question
- 為什麼我經常覺得意志力耗盡?是因為我作的事情不有趣嗎?
# See Also
- [[自律的完成指定任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Reference
- [[卡片盒筆記#^ad5736]]
- [[卡片盒筆記#^5c35f4]]

See Also 跟 Reference 實際上會連結到 Obsidian 的另外一篇筆記,而 ^hash 則會連結到特定的段落。

我自己目前透過這樣的方式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紀錄了大概五百篇筆記,大部分都像上面一樣的短筆記,但有些很難切分的也會比較長,而筆記的格式隨著時間有做了一些調整。這樣作以後我覺得自己對於知識的理解更深入了。隨著筆記增多,我也慢慢在撰寫筆記的時候思考到一些新想法記錄下來。

重點是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

但壞處是這樣作筆記花費的時間真的很長,雖然只是寫閱讀時間五分鐘的筆記,但是你可能要花上好幾倍的時間撰寫,但如果相較於累積的知識再加上這樣的過程產生的成就感,我覺得很值得。

如果你也第一次嘗試,剛開始應該會跟我一樣遇到不知道該怎麼執行的問題,我建議先試試看然後慢慢調整自己的作法,因為這樣的筆記法其實重點在思考,所以有些事情很模糊,我也不太懂得怎麼講清楚。

另外雖然《卡片盒筆記》一書裡面把這個過程講的很像很簡單,每個人都做得到,但我自己施行起來感覺是很困難的,也需要有滿長的一段時間跌跌撞撞。

如果你沒辦法照著這個方法作也沒什麼關係,或許只是這樣的方式不適合你,也可以再找找有沒有其他更適合的吸收知識方式。我遇到了幾個人談論起這樣的筆記法,真的可以執行的人並不多,我自己可能是原本就經常寫文章,所以寫過程繁複的筆記對我來說摩擦力比較小 😎

--

--